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从石泉“汪氏民居”寻访安康“移民文化”
时间:2024-12-26 10:33来源:石泉县人民检察院责任编辑: 李鸽

石泉汪氏民居是汉江中上游陕南地区目前保存较为完整,少见的古建民居代表性建筑,历经数百年的风吹雨打和历史变迁,是陕西省石泉县经济文化繁荣兴衰的历史见证,也是清代陕南经济发展、繁荣的重要见证物。


彰显古建之美

走进陕西省石泉县中池镇筷子铺村,有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古建筑极为显眼。


位于地理坐标东经108°23′04.86″,北纬33°01′39.88″,东临关池公路,西临池河,当地人称“中池花屋”,这就是寻访的目的地——石泉汪氏民居。

汪氏民居由两个院落组成,门楼、前厅、围墙组成第一进院落;前厅、正房、南北厢房组成第二进院落,围合形成一天井。在修建时,先人发挥了聪明才智,因地制宜选址西临池河,后枕群山,将建筑完美融于自然山水。

汪氏民居内部无立柱,檩、枋均插入两山墙内,为硬山式建筑,合瓦屋面,叠瓦脊,两山墙高出屋面,墙体呈阶梯状,墙冒施沟头、滴水,脊端起翘;硬山式屋顶,壮观宏伟,气魄辉煌。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高耸的封火墙上彩绘精美,融徽派风格与陕南地区风格于一体,集古人审美和智慧为一身。

2008年9月16日,“汪氏民居”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6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完成了《石泉汪氏民居保护管理规划》。

凸显移民之风

陕西安康最显著的文化特征就是移民文化。据考证,明清时期,数以万计的湘、鄂、晋、江浙、闽南等籍移民涌入安康,尤其是清乾、嘉、道时期移民最甚。而“汪氏民居”就是该时期的产物。

“湖广两地大量移民涌入陕南,将徽派建筑带入陕南并与关中风格融于一体,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这些散布在秦巴山区的传统民居是陕南地区的文化遗珠,勾连着历史记忆,寄托着浓郁乡愁,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石泉县文旅局工作人员介绍。

“汪氏民居见证安康移民先祖们在安康义无反顾的开拓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奋斗意志,以及兼纳四海的包容情怀。开拓、坚韧、包容,先祖这种精神,即便在今天,也是我们需要保持和延续的宝贵财富。”石泉县检察院干警张群深有感触。

贡献检察之力

文化“寻保传”活动开展以来,石泉县检察院干警在走访中发现,汪氏民居北侧界桩被人为拔出,南侧墙面断裂,有倾倒风险,且界桩范围内存在人为耕种痕迹,并伴有杂草。


经调查核实,始于2019年1月的汪氏民居保护维修工程,因专家论证,围墙、侧门、偏厅已无复原的必要,仅对主体保存完好的正厅进行了修复,于2023年底完工,已经过县级验收,目前正在申请市级、省级验收,待验收通过后,将加大对其的有效利用,结合移民文化展陈完善后续的内部装饰等工作。

针对界桩被人为移动及外部环境杂乱等问题,石泉县检察院及时向相关部门发出了检察建议,建议其进一步加大对汪氏民居的修缮、管护,尽快完成后续工作,对外部环境及时进行整治,同时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思想意识,形成全民参保的良好氛围。目前,相关部门已采纳了该检察建议,整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汪氏民居对研究陕南传统民居选址、布局、建筑工艺技术演化、宗族体系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实物依据。”日前,安康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刘惠生在实地调研整改工作后提出明确要求。“要加快汪氏民居修缮收尾工作,尽量维持其古风古貌;加大对汪氏民居映射出的移民事迹、移民文化的搜集整理,结合相关史志史料,讲清讲好移民历史背景及移民与当地融合发展、繁衍生息的历史文化;加强对汪氏民居的有效利用,吸引广大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以此产生经济价值,带动当地人民群众增产增收。”

给古居“生命”,还老房“尊严”。石泉县检察院将深入开展文化“寻保传”活动,持续加大包括汪氏民居在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的寻访、保护、传承工作,充分发挥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加强法律监督,推动社会各界参与,为石泉县文化遗产保护及“全域旅游”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港澳六和宝典资料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