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不仅能纳凉还能解“疙瘩”,这个凉亭特别在哪里?
时间:2024-07-18 17:00来源:青海政法责任编辑:李笑颖

“调解”“说法”“评理”一直是化解矛盾纠纷的良策。让矛盾止于毫末,让纠纷止于未发,不是件易事。近年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和邻友善”的特色治理之路,一道和谐、友善、睦邻、守约的“枫景”在金色门源徐徐铺开。

“排查隐患纠纷、调解邻里矛盾、化解草原纠纷、开展普法宣传等等”……从排查小隐患到处理小纠纷,从处理小问题到调处小案件,从解决小需求到开展小普法,成为活跃在基层擘画美好“枫景”的多彩画笔。


“小本子”办大事,“随手调”发挥大作用。每到兑现上年度各级人民调解员案件补贴的时候,一摞黑色的小本在许多调解卷宗中格外显眼,一件件记录在“案”的调解案件,详细记载着处理过的每件“小事”。

如何让矛盾纠纷在“家门口”得到妥善处理,避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在门源县麻莲乡中麻莲村,有一个特别的凉亭——村民们不仅可以在这里喝茶、聊天,遇到什么难事,有什么诉求,也可以来这反映,它就是“援法议事亭”。

前段时间,家住瓜拉村的马大爷因与邻居家公共隔墙倒塌,计划个人出力修缮隔墙,在挖隔墙地基时动工范围超出原隔墙界限,破坏了邻居种植的松树,双方僵持不下,马大爷表示必须讨个说法。

“来,先别着急,坐下慢慢说。”麻莲司法所所长马平详细了解事情来龙去脉后,将二人带到“援法议事亭”让他们倾诉。

随后,马平叫来司法所人民调解员、村“两委”成员等工作人员,一起给双方解“疙瘩”。

调解员释法说理,帮助双方缓和关系,引导换位思考。司法工作人员帮助双方分析情况,提出合理建议。经过劝说,双方的抵触情绪慢慢缓和下来,最终握手言和。

“村里每月都有‘逢五说事’援法议事会,像我们邻里之间有个啥小矛盾、小疙瘩,我们就在这敞开说。”麻莲乡瓜拉村村警马生军说道,“法律顾问、驻乡村法官的全程参与,为群众提供了专业性、指导性的法律服务,让我们遇事儿更有底气说、解决事情明白怎么做。”


为使村民遇事儿有地方说,有底气说。麻莲司法所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人民调解室等阵地,成立“逢五说事”援法议事会,积极引入法治资源和法治力量,每月确定一个周五“下沉入村”,按照“援法议事”规则,开展援法议事日活动,吸引居民从自治的旁观者向亲历者转变,主动参与到乡村自治、共建共享活动中去,群众议事、乡贤评事、律师询事、司法断事、集体办事,为群众“自己事自己议”开辟新途径,为矛盾纠纷化解构建新平台,为基层普法创造新方向。

解铃还须系铃人。纠纷既然从群众中来,化解自然要到群众中去。紧盯着“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的目标,各司法所也“卷”了起来。青石嘴司法所趁着新“枫”景,“老马”升级,“小马”加入,通过“老马带小马”推动调解品牌提档升级;仙米司法所依托祁连山国家公园地理优势,打造“仙米绿色生态调解室”,将人民调解延伸到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东川司法所以“365调解室”为纽带,依托司法所、派出所、东川法庭建立矛盾纠纷调处分中心,充分发挥两所一庭资源优势,积极探索“365调解室+两所一庭”诉源治理路径……一个个议事平台,一条条民情通道,让老百姓有地方“找说法”,让群众“有事会商量、事事好商量”。

不仅如此,门源县深入推进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构建以“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为“中枢”的大调解格局,整合各类解纷资源,发挥集成优势,使矛盾纠纷化解从碎片治理向集成治理、被动治理向主动治理、突击治理向长效治理、单向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变。

以“调解品牌”为平台,着力化解矛盾纠纷,提升源头治理效能,仅今年上半年,门源县各级调解组织共排查矛盾纠纷2933次、调处298起、成功298起,调解成功率100%,有效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确保“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以“一村一小安”,促进“全县大平安”,酿出幸福生活好“枫味”。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港澳六和宝典资料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