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永不磨灭的忠诚印记——广西公安机关传承红色基因建功新时代新征程的故事
时间:2024-11-07 16:54来源:平安广西网责任编辑:安羽
永不磨灭的忠诚印记
——广西公安机关传承红色基因建功新时代新征程的故事
编者按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公安部组织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人民公安从这里走来”主题宣传活动,以各种形式开展公安忠诚文化和优良革命传统教育。历史镌刻辉煌,岁月铭记荣光。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队伍传承弘扬革命先烈融入灵魂的忠诚品格、历久弥坚的为民情怀、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坚决扛起捍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安宁的职责使命,在建设平安八桂的征途上镌刻了永不磨灭的忠诚印记。本报今日推出专题报道,透过一个个老物件、老事物,挖掘广西公安机关的历史底蕴与时代风采以及传承红色基因、建功伟大时代的故事,共同回忆广西公安75年来的变化发展,激励民警以新担当、新作为,为服务保障广西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敬请读者关注。

“单车骑士”驶入人心

“这辆单车已有75年的历史,却依然油光锃亮。它见证了我们派出所成长的历程,也是人民公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传承的象征。”10月18日,柳州市公安局解放派出所党支部在柳州市公安局公安陈列馆举行主题党日活动,民辅警围在馆里陈列的一辆单车前,派出所教导员张婷婷向大家介绍这辆车的来历。


“单车骑士”下社区。

这辆产自国外的“骑士”牌单车,是柳州市公安局的第一批警用交通工具之一。1949年12月16日,柳州市公安局解放派出所成立,上级给解放派出所配发了这辆单车。

“当时条件艰苦,侦查、办案、办事,每天需要走很多路,民警都是靠‘铁脚板’,一步一步走过来。”柳州市公安局原副局长、1949年参加公安工作的梁启钦说,“那时候,民警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拥有一辆单车。”

派出所成立没多久,辖区一名小孩突发疾病,民警用这辆单车将小孩送到医院。由于抢救及时,小孩转危为安。民警骑着单车在寒风中飞驰的身影,深深烙进群众心里。

此后的75年间,这样的情景一次次上演,无论是出警处警、抓捕犯罪嫌疑人,还是服务群众,单车都是民警的好帮手。


公安陈列馆里的单车。

20世纪90年代,柳州市公安局筹划建设公安陈列馆,在全局范围开展征集“老物件”的活动。工作人员在解放派出所“淘”到了这辆仍在服役的单车,也挖出了它背后的故事。此后,这辆单车便陈列于柳州市公安局公安陈列馆。

历史的车轮飞快地向前迈进,警用交通工具从单车换成边三轮、两轮摩托车、小汽车,但解放派出所民警骑单车工作的习惯一直没变。

“辖区是老城区,人口密集,治安复杂,小巷众多,道路狭窄,许多地方汽车无法到达,单车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解放派出所所长马强说。在警务工作中,该所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汽车巡逻、步行巡逻、单车巡逻等方式守护辖区平安。

骑着单车下社区,是解放派出所民警几十年来的工作常态,是拉近警民距离、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举措。在上级公安机关的支持下,解放派出所为社区民警配发了警用单车,方便民警下社区走访、调查、办事,了解社情民意。

10月12日,辖区居民蒋女士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她不顾家人劝阻,拿了7万元现金欲前往银行转给所谓的投资理财公司。接到蒋女士家人的求助电话时,正值下班高峰期,民警刘巨山骑上单车,穿过拥堵的车流,及时赶到蒋女士家。经过刘巨山耐心劝说,蒋女士意识到自己被骗了。事后,蒋女士感慨地说:“幸亏民警及时赶到,否则我就把钱转给骗子了。”

车轮飞转,承载着民警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追求,诉说着一件件为民服务的故事。75年来,解放派出所一代代民警坚守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名名“单车骑士”来到群众中间,驶入群众心中,创下了许多不凡的业绩。

解放派出所永葆为民初心,守护辖区平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代代相传,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先进集体”“全国模范派出所”“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等荣誉称号。

“猪笼洞”见证瑶乡变迁

今年重阳节前夕,凌云县公安局组织离退休干部到位于伶站瑶族乡浩坤村的“对党忠诚”教学点开展活动。在教学点之一的“猪笼洞”口,退休民警黄忠正轻抚潮湿的岩壁,对青年民警感慨地说:“当年我们到浩坤村开展工作,不知道从这个洞爬进爬出多少次。如今群众生活好了,我们吃的苦也值了。”


凌云县公安局民辅警在“猪笼洞”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小小“猪笼洞”,见证了瑶乡的变迁,也承载着民辅警与各族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记忆。

浩坤村位于凌云县伶站瑶族乡东北方向,全村总面积24平方公里,拥有壮、瑶2个民族。浩坤村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群山环绕着的浩坤湖面积约24平方公里,2019年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近年来,依托丰富的自然生态、民族特色、红色教育、游憩康养等资源,浩坤村旅游热度不断上升。

然而在2003年以前,浩坤村没有一条公路,“猪笼洞”是村民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因形似猪笼而得名,洞内有用竹子、树枝、藤蔓搭建长达70米的简易绳梯,村民每天背着背篓沿木梯攀爬悬崖穿洞而行。

在退休民警黄忠正家里,珍藏着一台老式凤凰牌胶卷相机。1991年至1995年,他在伶站派出所担任所长。“20世纪90年代,为普及身份证,民警带着相机进村挨家挨户为群众拍摄证件照。”据他回忆,因路途遥远,民警每次进浩坤村都会待上两三天,争取一次性多采集群众的照片,统一带回所里整理上报。身份证办理好后,民警又给群众送证上门。这样翻山越岭的便民服务一直延续至今。

谢启斌于2002年至2012年任伶站派出所所长。当时,前往“猪笼洞”已经有了村民自行开凿的石山路,但山路狭窄崎岖,遇上阴雨天,摔跤、滑倒是常有的事。

曾在伶站派出所工作的民警田景珍清晰记得,2003年深冬的一天,他与谢启斌冒雨到浩坤村浩坤屯调处一起矛盾纠纷的场景。“我们是前晚接到群众消息,屯里有两户人家吵架,矛盾愈演愈烈。一大早,谢所长就带着我往村里赶。那天下雨特别冷,爬‘猪笼洞’时,我的手都冻僵了……”

当事双方见到风尘仆仆赶来的民警时,都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们是喝醉了,一时冲动,没有什么大事,让你们冒雨赶来,真对不住。”谢启斌趁热打铁,拉着两家人围着炭火做工作,劝他们要和睦相处,不要为了小事斤斤计较。


20世纪90年代,浩坤屯村民背着背篓沿木梯攀爬“猪笼洞”。

浩坤村民风淳朴,派出所调解的矛盾纠纷大多都是邻里争执、林地纠纷等“小事”。但再琐碎的事,只要是群众反映的,谢启斌都会记录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

交通闭塞严重阻碍了浩坤村的经济发展。2003年政府修建浩坤公路,由于部分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在征地时不予以配合,导致工程陷入停滞状态。

“村里的农特产送不出去,外面的东西运不进来,这就是我们村穷的原因。要致富,先修路,公路通了才能造福子孙。”为此,谢启斌带队不分昼夜挨家挨户上门动员,并用笔纸详细记录群众的诉求。能与施工方当场沟通的就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也尽量帮助群众向相关部门反映。就这样,调解工作局面一步步打开,施工得以顺利进行。

2003年12月底,浩坤村彻底告别了不通公路的历史。2015年,凌云县委、县政府为帮助浩坤村脱贫,通过开发建设浩坤湖景区,老百姓增加了收入,贫困率高达50.02%的浩坤村如期实现脱贫致富。

现在,浩坤村距乐百高速路伶站互通仅13公里,G212国道穿村而过,自百色火车站或凌云县汽车站行驶45分钟左右可达。2023年,该村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500万元。

关于修路的矛盾,现任派出所所长谢德文也碰到过。2021年,浩坤村弄顶屯在道路硬化施工时,村民罗某与韦某因道路走向问题发生分歧,都希望新路从自家门前经过,以增加旅游带来的收入。双方争执持续多日,矛盾不断升级,导致施工被迫中断。村委会干部多次劝解无果后,向派出所求助。经过谢德文多次耐心劝导,双方最后各让一步达成和解,不再阻碍道路施工。

2021年以来,伶站派出所共调解矛盾纠纷5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100%。2023年10月,伶站派出所被命名为全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如今的“猪笼洞”已成为凌云县“对党忠诚”现场教学点的组成部分和浩坤湖景区的网红打卡点。但在伶站派出所新老民警辅警心中,它更像是坚韧、勇敢、执着、担当的“代名词”,在时代的浪潮中持续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思源井”承载警民情

长垌乡位于金秀瑶族自治县大瑶山腹地,境内居住着盘瑶、山子瑶、茶山瑶、花兰瑶等4个瑶族支系,瑶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80%以上。走进金秀瑶族自治县公安局长垌派出所,映入眼帘的是年代久远的一口井——“思源井”,井水依然澄澈纯净。40多年来,它成为警爱民、民拥警、警民鱼水情的见证。


刚入所的新警第一件事就是到“思源井”边接受感恩教育,涵养为民情怀。

20世纪80年代初,长垌派出所建立时,基础设施缺乏,生活条件艰苦。“那个时候,派出所没有自来水,早出晚归的民警没有时间挑水,我们就趁他们白天出警的时候到所里挖水井。”长垌乡瑶族阿叔李光文说。当时,十几名群众用了10多天时间挖了一口6米深的水井,为民警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从此长垌派出所大院里的这口水井被民警称为“思源井”。多年来,全所民警把群众当作亲人,尽心竭力为群众服务,警爱民、民拥警,呈现警民团结的和谐景象。

“被群众围成里三层、外三层,那热火朝天的场景我至今难忘。”长垌派出所原所长刘永恒回忆起2007年的事时如是说。当时,刘永恒到瑶寨里走访,发现寨子里很多老人没有办理身份证,通过深入了解得知,当地盘瑶一直传承着年长妇女剃光头的民族传统,要脱帽照相,她们不乐意。

“为尊重少数民族风俗,解决瑶胞这一‘特殊’问题,我立即与上级领导汇报,按照相关程序和法律规定,自治区公安厅批复,允许瑶族群众戴帽拍摄身份证相片。”得到批复后的第二天,刘永恒就带领同事深入各个村寨,给800多名瑶族同胞拍照申办身份证。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刘永恒与瑶胞结下了深情厚谊。

“时代在变迁、科技在发展,我们派出所的工作在常规调查走访、进村入户宣传等传统防控基础上,借助科技的力量,打开线上服务群众的大门,并通过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长垌派出所现任所长陶飞良介绍道。

近年来,长垌派出所民辅警坚持把为民服务放在工作首位,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推行窗口服务“一窗通办”、推广“互联网+”社区警务,建立“警民直通车”微信群,邀请各村的村干部、治安积极分子和群众代表入群,通过微宣传、微服务、微调解、微调度、微破案的“五微工作法”,通过视频连线等方式打造“面对面”“键对键”警务模式,实时了解辖区重要警务信息和治安动态,实现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

“网络的普及和工作模式的创新,让我们调解队队员和民警共同开展服务群众工作时更加及时和便利。”长垌派出所“瑶老同”调解队队员、长垌乡镇冲村委会主任莫兰丽介绍道。

今年以来,长垌派出所共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136件,主动上门办理身份证275张,为辖区群众免费拍摄制作单人照、“全家福”及生活照360余张,化解疑难矛盾纠纷63起,调解成功率达98%,辖区内的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率均在全县最低,群众安全感一直排在各乡镇前列,切实做到了“矛盾不上交”。

草帽精神”代代相传

走进都安瑶族自治县公安局安阳派出所枫桥小院,宣传栏里陈列的一顶顶黄黑色的旧草帽格外引人注目。20世纪80年代,安阳派出所办公条件非常艰苦,道路交通落后,民警下队办案、服务群众只能步行。他们头戴草帽、身背水壶、怀揣干粮,不畏艰辛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开展警务工作,汗水反复浸润把草帽内檐染出油腻的黑圈。他们用真情和汗水筑起平安安阳的堤坝,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这一顶顶普通的草帽,不仅成为安阳派出所维系警民鱼水情的纽带,更成为该所民警“扎根基层,竭诚为民”的“草帽精神”载体。


安阳派出所民警正在“草帽精神”基地开展学习活动。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迈入新时代,新一代安阳派出所民警们将“草帽精神”视为“所魂”,在派出所大院建立“草帽精神”基地,将每月首周星期一定为“草帽精神”学习日,通过全体民警辅警轮流讲述如何践行“草帽精神”的故事,让“所魂”根植于每位民辅警心中。

为将“草帽精神”发扬光大,该所创新推出“社区八叔”——派8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民警到辖区8个社区担任专职社区民警、兼任社区党支部副书记。8名“叔叔级”民警积极推动支部联建工作,建立“枫桥”微信群,收集各种矛盾纠纷信息,共同研判应对方法,群众亲切地称他们为“社区八叔”。2021年以来,“社区八叔”化解疑难矛盾纠纷156件,调解成功率达98%。


20世纪90年代,安阳派出所民警翻山越岭下乡办案途中,在山坳小憩。

安阳派出所继承老一辈民警头戴草帽走村串户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光荣传统,创推“矛盾联查、纠纷联调、风险联控”的“三联”机制。实行交叉任职,由司法所所长兼任派出所副所长,统筹派出所受理的一般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复杂矛盾纠纷由派出所牵头,联合司法所、法庭共同调解。“三联”机制做法被列为2023年自治区政法系统创新项目。目前,已建成镇、村(社区)、屯三级调解架构。安阳派出所自推行该机制以来,调解矛盾纠纷146起,成功率达95%,辖区连续5年无命案发生。今年以来,安阳派出所辖区刑事、治安警情数量同比分别下降34%、28.6%。辖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保持在98.6%以上。

安阳派出所还将“草帽精神”的红色基因融入服务群众中,在辖区组建“警察爸妈”帮扶队,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

去年以来,安阳派出所联合司法所、教育局、社区街道办、监护人等形成“六合一体”的帮教体系。每名民警认领一名问题未成年人进行结对精准帮教。另外,该所还在此基础上由每名民警负责“精准管控一名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精准感化一名吸毒人员”,合称“三个精准”工作机制,尽最大能力维护辖区稳定。目前,该所民警已对20名问题未成年人进行精准帮教、为20名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精准服务、对20名吸毒人员进行精准感化,着力破解重点对象管理难的问题。去年以来,安阳镇实现了问题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零发生”和吸毒人员复吸率大幅度下降的目标,辖区群众安全感达99.6%。

安阳派出所通过传承“草帽精神”,锻造了一支充满活力的公安铁军,全所民辅警连续33年“零违纪零违法”。该所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自治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自治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自治区“十佳派出所”等荣誉称号。

(广西法治日报)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港澳六和宝典资料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