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沙海胡杨,静静伫立在黄昏边塞,任尔狂风不动容,巍然挺立劲如松.......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昆仑山北麓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47团,有这样一群默默守护各族职工群众的公安队伍,他们传承着沙海老兵精神,像胡杨一样坚韧挺拔,坚决扛起捍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宁的神圣职责,扎根边疆、热爱边疆、守护边疆。
1949年12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1803名官兵,接到“火速进军和田,赶在新年到来之前解放和田”的命令,从阿克苏出发,经过18天的艰难跋涉,行程790多公里,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于12月22日胜利解放和田,开创了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一“死亡之海”的奇迹。
就在他们完成任务准备拔营离开的时候,突然接到王震将军的命令:“十五团驻和田,万不能调。”一道命令,执行一生,十五团官兵便在和田扎下了根。
1952年,毛泽东同志发布命令:“你们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于是,老兵们就地转业、铸剑为犁,他们从未走出这片沙漠,在沙海中种下的“种子”也一直在生根发芽……
75年前,劲旅横穿荒漠,挺进和田;75年来,军垦儿女屯田沙海,把戈壁变成良田,把荒漠变成绿洲。曾经的亘古荒原变成了万顷良田,曾经的茫茫沙海变成了军垦新城。
脱胎于光荣的革命军队,屯垦在荒芜的沙漠戈壁,驻守在四十七团的昆仑派出所正是从这片薪火相传的戍边热土中走来!
1992年1月,47团设立昆仑派出所,这支光荣的队伍充分利用辖区红色资源,引领民辅警从革命先烈、沙海老兵的感人事迹中汲取智慧力量,赓续红色基因,在平安团场建设的征途上镌刻下忠诚印记,期间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鲜为人知的先进事迹。
派出所刚组建不久,就面临着诸多挑战。在那个“橄榄绿”的年代,警力薄弱、职能泛化、任务繁重、经费装备不足等都是问题。
“以前社会治安环境比较复杂,警用装备和条件也比较有限,执行任务过程中难免会‘磕磕绊绊’,人少的话还需要加点班。”
为了破除壁垒,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在各族职工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通过走访调查,夜间研究对比,一个个案件在他们的“铁脚板”“绣花功夫”下侦破。
他们知道,只有忠诚履责,勇敢面对困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对得起老兵为和平稳定做出的努力。
随着公安队伍的不断壮大,公安基建的不断完善,昆仑派出所仍不忘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近年来,昆仑派出所紧抓契机,依托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三八线老兵纪念园等红色革命资源,大力传承弘扬“老兵精神”,积极探索以“昆仑红+藏青蓝”为主题的红色育警路线,着力锤炼党员民警辅警对党忠诚政治品格。
通过学习英模先进事迹、主题党日活动,营造学习英模、崇尚英模、争当英模的良好风尚,激励民辅警坚定理想信念、擦亮忠诚底色、铸牢维护稳定“压舱石”。
昆仑派出所教导员阿不都来提江·阿不都克玉木就是望着父亲的背影、踏着父亲的脚步成长起来的兵二代、警二代,他的父亲是十四师公安局的一名退休民警,他说:“小时候每次看到父亲穿着警服出门的背影,我内心就产生一种敬佩和长大以后当警察的憧憬。”
谈到当时父亲得知他考上了公安民警,他说:“父亲溢于言表的欣喜,让我感觉到他内心的骄傲。”
在父亲的鞭策和鼓励下,他持续传承着老兵精神。始终不忘在工作中践行着“枫桥经验”,15年如一日,在公安工作中发光发热。
近年来,昆仑派出所全体民辅警躬下身子“接地气”,走近群众多沾“烟火气”,以“两队一室”警务模式改革为牵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破小案、办小事、解小忧、帮小忙、惠小利等“五小工程”为重点,积极开展多元化化解矛盾纠纷,用“四赢”工作法打通与群众密切联系的“最后一公里”,努力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在老兵精神的激励下,昆仑派出所先后被评为兵团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1次、兵团优秀基层单位2次,记集体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集体嘉奖2次,被师市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4次、先进集体2次,特别是2024年2月,在全国公安机关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期间,荣立公安部集体一等功。
同年9月,被兵团党委评为兵团先进基层党组织。
时光如梭,沙海老兵埋下的种子,在这片大地上厚植生根,茁壮成长。第十四师公安机关民警辅警就是在这样的红色基因中践行着老兵精神,从这里走来,继承火种,在这“死亡之海”上继续书写着忠诚篇章。